“最具烟火气的场所”洋溢着青春气息——菜场小老板,多了年轻人

“有没有新鲜的虾啊?”“有的,你看,都是今天凌晨刚拿的货,活蹦乱跳的。”5日一早,南京刘姐菜篮子江宁店,“宁波海鲜”的掌柜90后李文艳忙着给顾客捞虾。

如今,在城市菜场的一个个摊位后面,越来越多地活跃着像李文艳这样的年轻创业者和“菜二代”,这些新生力量的加入,为菜场注入了新鲜血液。他们每天起早贪黑,经营着方寸之地,为百姓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创造着自己的美好生活,同时为传统菜场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不少新理念新思路。

“虽然很苦但是很充实”

“叮叮叮……”凌晨1点,大部分人还在梦乡中,李文艳家的闹钟准时响了。李文艳的丈夫小胖(化名)立刻从床上爬了起来,匆匆穿上衣服后,出门去海鲜批发市场拿货。“批发海鲜要去得早,这样才有得挑,辛苦是辛苦了点,但可以保证质量。”小胖在海鲜市场一边选鱼一边对记者说。

而李文艳则在早上5点来到菜场收拾摊位,将碎冰铲放在冰台上,铺平并砸实,准备“迎接”丈夫批发来的海鲜。等她忙完,小胖也差不多把海鲜拿了过来。夫妻俩顾不上歇息,一起把各种海鲜整理摆放好,就准备开摊了。而收摊一般要到晚上7点多。这期间,李文艳和丈夫很少坐下来过,即使没有客人,他们也会不停查看鱼虾的新鲜情况,把死鱼虾捞出来。这样的生活,李文艳从2017年一直持续到今天。

“每天收摊时腿都站麻了,要在椅子上休息好一阵子,不过没事,很充实,既能和家人在一起,也能赚到钱。”李文艳说。

在菜场,像李文艳夫妻这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据“刘姐菜篮子”副总经理胡茂霞介绍,他们在全国的20多家门店中有3000多名40岁以下的年轻摊主,占比近40%。这些年轻人一般凌晨就起床去批发市场,早上5点多准时出现在菜场,再到晚上7点多才会离开。

“现在的年轻人还挺肯吃苦的,自食其力,我们特别佩服!”来菜场买菜的李奶奶对这些年轻摊主赞不绝口。

除了经营菜摊,菜场的运营工作也有很多年轻人参与。1999年出生的宁含悦一毕业就到菜场从事新媒体运营,“一开始我是没考虑这里的,觉得好像没那么体面,但后来看这边各方面给的条件还可以,也挺安稳的,就想来试试,没想到来了以后就爱上了。”

宁含悦每天都会和菜场的摊主们聊聊天,拍拍短视频帮他们宣传菜品,并随机询问顾客的建议。她说:“菜场并不是卖个菜那么简单,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菜场有很多地方值得年轻人去学习,时间长了我们还会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比如之前一段时间春笋卖不掉,我们就想各种办法帮助笋农推销。尽管最后还是没有赚钱,但是他们能少赔钱我们就很开心了。”

宁含悦还回忆,之前疫情期间帮社区配蔬菜包的时候,菜场的工作人员整整熬了一个月的夜,有时候一天要完成几千个蔬菜包,从选菜到包装,都由他们动手。“确实很辛苦,但我们一群年轻人齐心协力,最终把东西送过去,保障了大家的物资供给,这个过程,真的很有意义。”

别具特色的卖菜“生意经”

年轻人卖菜,往往有一些别具特色的新思路。

作为“西施鲜肉”的掌柜,汪亚每天都会打扮得漂漂亮亮,梳上一个高高的马尾辫,抹上口红,戴上一对精致的耳环。她告诉记者,自己每天化妆是为了给前来买肉的顾客足够的尊重,让她和顾客交流起来显得更有亲和力,她的肉摊前客人总是最多的。“这姑娘不仅人长得漂亮,卖的肉也好,我们住在周边的都到她那儿买肉。”李奶奶对这个“西施姑娘”赞不绝口。

“老房蔬菜”的摊主张方告诉记者,之前自己是做服装销售的,对陈列比较重视,转行卖菜后,也会倾向于将菜品陈列尽量做到精致,让顾客们看起来舒服。某国企工作人员陈雷是菜场的老顾客,他说:“买菜看品相是一种消费习惯,现在菜的品种越来越丰富,哪家的菜看起来干净,会成为顾客挑菜时的重要因素。”

在“谷里蔬菜小王”摊主王恒伟看来,蔬菜新鲜是生意好的秘诀。每天早上他都驱车到农户家拿几个小时前刚采的新鲜蔬菜,当天没有卖掉的,就自己拿回家吃掉或者当作动物饲料等处理掉。“不过,基本上下午3点多菜就全部卖完了。”王恒伟笑着告诉记者。除此以外,他的摊位每天都会设置一样低价菜来吸引客流,这种菜低于市场价,几乎不赚钱,但被吸引来买低价菜的同时,顾客们往往会捎带买上其他的菜。

李加敏的“嘉一菌菇”摊位旁贴着一个群聊二维码,写着“菌菇交流分享群”,她把卖菜秘诀定义为“专业度”。记者见到李加敏的时候,她正往微信群发送菌菇图片,“这是我自己建的顾客群,我每天都在里面分享一些菌菇知识,做一行要精一行嘛,分享的同时也督促我进一步做精做专。”老顾客陈奶奶对记者说:“别看小李年纪不大,懂得可比我们老一辈还要多,卖的东西也很新鲜,我们都愿在她这里买。”

李加敏每年7—9月都会在云南待上3个月,那时候正是松茸收获的季节。“我并不仅仅把自己看作一个卖菜的,我觉得我是个搞农业的。”李加敏说,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作为年轻人,她并不是一味地埋头苦干,而是选择多方面地学习农业知识,做“专业型”蔬菜销售。这种想法也成为了不少菜场年轻摊主的共识。

网上下单、配送到家,部分摊位还开启了蔬菜线上订购模式。“你看,只要进入这个平台,然后勾选好想买的菜,点击下单,不出1个小时,就会有美团、饿了么骑手从我这里取菜送到顾客手中,是不是很方便?”摊主严领给记者示范着下单操作。据她介绍,每天都有1/5的客户会通过线上下单。

新理念带来转型新可能

农贸市场是展示城市品质内涵的重要窗口,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越来越多的年轻面孔,给菜场注入了新活力,他们的新理念也给菜场带来了更多转型升级的可能性。

“这几年菜场环境变好了,有空调、很干净,跟以前完全不同了,这也是我乐于来菜场经营的原因之一。”李加敏从办公室白领转战菜场已将近8年,将只有2平方米的小摊位经营成了菜场菌菇品类最全的摊位。

菜市场被认为是城市中最具烟火气的场所,随着“菜篮子”工程的高质量推进,我省各地菜场普遍实现环境改善、业态升级、服务多样。不少菜市场经过改造后,成了外地游客争相打卡的新“景点”。

4月4日,记者来到南京科巷菜场。菜场内人头攒动,全然闻不到过去菜场的那股异味,如同进入一家生活超市,不仅空调、电子屏、检测中心等硬件齐全,还引入了快餐、花艺、老字号商家等新业态。

一位摊主告诉记者:“菜场改造后摊位费没涨,而且管理很规范,每天都有人来查卫生。”另一位摊主补充道:“这里环境好,对菜的要求也高,如果菜被查到不合格,或者摊位不整洁,是要罚款的,大家都比较遵守规定,所以客流量也越来越多了,我们的生意也越来越好。”

除了科巷菜场,江苏的许多智慧菜场还在硬件设施上添加了不少创意元素,摊位门头、墙面、价格板等都精心设计布局,增加了许多便民引导牌,让菜场的“内涵”不断提升。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工作自由”和“赚钱多”也是不少年轻人愿意来菜场卖菜的原因。“我算是一个‘菜二代’,之前一直是我的父母在菜场卖菜,后来他们年纪大了,我就想着来菜场帮帮他们,加上菜场工作时间自由点,我还有时间接送孩子上下学、辅导孩子功课,赚的钱也多。”严领一边整理着蔬菜一边说。

“如今,很多年轻人对在农贸市场从业从最初的抵触和不屑转变为接受和钻研。这种变化,一方面是年轻人的就业心态在转变,以及社会对自力更生的鼓励;另一方面是这几年菜场环境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设施门类也越来越齐全,提供了更为体面的就业环境。”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说。

记者 许愿 谭倩文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苏ICP备2024102203号